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新春脚步近 年味渐渐浓

1月26日,记者来到七星关区燕子口镇,田野里,绿油油的油菜正竞相生长;眼前呈现的,是洁净的民居;乡村的空气中,不时弥漫着烟熏腊肉的浓香。时令表明,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近了,农家辞旧迎新的年味越来越浓。

干干净净迎新年

记者来到该镇小河沟村庙山组村民谢中平家中,其妻王炳飞正在打扫房间。她告诉记者,谢中平已到邻近村寨打零工去了,虽已临近过年,但谢中平的活路还多得很。推开屋门,只见洁净的地板格外光亮,厨房、卫生间、晾衣室等一应俱全。

从钉在他家门外的“明示牌”“明白卡”上,记者了解到谢中平一家因学致贫被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家就脱贫了。据该村村委会主任谢德喜介绍,谢中平一家2016年获得易地分散安置建房经费补助14万元,本人又多方筹集资金6万元,新修了100多平方米的安全住房。经过屋内不断装修,如今变成了干净漂亮的“小洋楼”。

“是国家扶持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王炳飞说,现在大儿子谢国春高中毕业后到深圳一家电子厂务工,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小儿子谢国柱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读大二,每年享受国家4830元的补助。丈夫在附近打零工,每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2020年他们家养了两头肥猪,一头卖了6000多元,另一头留作“年猪”。

距离过年还不到半个月,日子越过越好的王炳飞每天都闲不住,一有空就将屋里屋外打理得“一尘不染”,目的是“干干净净迎新年”。“我们村像谢中平家一样讲究的人家多得很,大家都习惯了。” 谢德喜说。

熏制腊肉备过年

乡村是最能感受年味的地方。腊月的乡下农家,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腊肉香味。在该镇大田村瓦窑组余昌义家,朴实的余昌义正在房外生火熏制腊肉。肉架子上,一块块被熏烤得焦黄的猪肉,随着余昌义双手的不时翻动即将变为成品。此刻,唯有丰收的农民才能真正感受和体会。

交谈中,腊肉香让人垂涎欲滴。余昌义的妻子陈荣菊在一旁帮忙,连声说:“现在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真的好。”余昌义一家2013年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年底脱贫。脱贫不脱政策。2017年自来水管安到家门口,省了过去背背挑担的工夫,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腾出来干活;现在家中3个孩子,两个外出打工,最小的一个正在上小学六年级,前不久还从学校领回250元的教育补助款。

紧挨在老屋旁边的,是余昌义的二儿子余才品去年利用打工挣的10万余元新修的住房,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快过年了,我们农村人的习惯,不论大小得宰一头年猪,今年这头算比较小的,只喂了不到10个月,才得净肉220斤,往年比今年都要重。”余昌义似乎对年猪重量还不满意,“不过现在圈里喂养的有两头小架子猪,到明年过年应该会有三四百斤。”余昌义说,现在镇、村动员群众把原来冬闲的地利用起来发展油菜,大家都比较支持。“党和政府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也要争口气。我把几亩田地全部栽上油菜,换茬后准备栽辣椒,变一年种收一季为一年种收两季,收入应该不会差。”

增加收入过好年

该镇龙洞社区大车组居民余飞激动地说,现在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原先居住的地方因交通不便致富困难,“请车拖运一车煤到寨子,背到我家要请本寨子好几个劳动力忙上半天才能背到家。”余飞说,作为2013年纳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我们家得到就近安置搬迁项目扶持,利用国家补助14万元,另外又将自己10多万元的积蓄投入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新修了现住房。搬过来居住后,离耕种的土地近了,加上种植食用菌和发展养殖的收入,当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余飞说,“我现在的收入还可以,去年花了1.4万元买了一头能繁母牛,运气好,三个月就产下了一头小牛;另外养了两头肥猪,一头宰了有400多斤肉,一头出售挣了7000多元。现在种植的4000多棒平菇,除了菌种是买的,其他全部由自己做。年关来了,我种的菌子供不应求。合计下来,一年有七八万元进账。”

提及一家人依靠党的好政策过上的好日子,余飞的妻子杨兴敏说,“现在大的一个孩子就读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小的一个上初一,全部都享有国家教育政策补助。除了种菌养猪养牛,去年一家人仅粮食就收了五六千斤。”

余飞告诉记者,自己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已有17年了,现在每年坚持巩固扩大规模,常年保持四五万元稳定收入。去冬今春,他们一家响应镇党委和政府发展产业促增收倡议,主动将原来种粮食的5亩土地搞育苗移栽种植油菜,收获后准备轮作相关经济作物。现在,余飞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编辑:胡秀娥
编审:
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