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首页 > 经济 > 正文

小车间 大民生—— 七星关区扶贫车间促就业工作侧记

202101271534579gwkj8_b

群众在扶贫车间赶制衣物

近年来,七星关区大力建设扶贫车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扶贫车间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主阵地,激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

走进该区长春堡镇清塘村扶贫车间,一台台绕线机飞速旋转,50多名工人在流水作业,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工厂采取计件工资计算,员工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据介绍,该扶贫车间由返乡人士李春于2017年创办,主要从事高频变压器生产,产品对口销往广东、湖南、南京、山东等地和东南亚国家,年销售400万元。目前,带动当地150多人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工资3000多元。

“公司在创办的过程中,政府在资金、场地、人员招聘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李春说,得益于七星关区人社局的帮助,公司享受到了一些优惠政策。经过3年的发展,车间扩大到4间,迅速壮大为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电子加工企业。

“工作轻松,上班时间灵活,还能照顾孩子,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汪永会是长春堡镇清塘村的脱贫户。以前,全家人靠种苞谷、洋芋为生,生活十分困难。进入扶贫车间上班后,汪永会每个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还能学到相关技术,她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新年伊始,柏杨林街道扶贫车间里的缝纫机响个不停。40余名妇女干劲十足,赶制订单。看着一块块布料被加工成家居服,她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工厂就在家门口,真是挣钱持家两不误。”每当回忆起过去的生活,今年38岁的陶俊芬便感慨万千。

陶俊芬是从该区阴底乡罗雄村搬迁来的,原来的居住地属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零碎,日子过得苦。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20年,陶俊芬一家搬到了柏杨林街道碧海阳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搬迁后,陶俊芬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就业培训,并在街道的安排下,顺利进入扶贫车间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扶贫车间,我主要做服装加工,这个工作简单易学,门槛不高,妇女和稍有劳动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完成。”陶俊芬说,在街道像她这样文化程度不高但能稳定就业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很多。

目前,柏杨林街道有劳动力家庭5726户12755人,已落实就业5726户11798人,就业率达92%。其中,街道建成的6个扶贫车间,吸纳了276人就业,实现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事做。

其实,长春堡镇与柏杨林街道的扶贫车间只是该区促进群众就近就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一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该区优化资源配置,变“输血”为“造血”,积极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大力开展业务指导、运营模式、政策补助、收入保障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朝气蓬勃的活力。

在建设扶贫车间的过程中,该区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村设立扶贫车间,将产业向农村延伸,实现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向贫困地区辐射。同时,鼓励返乡创业人员、经济能人在乡镇利用闲置土地、厂房建立工厂或加工点,组织附近群众到车间从事制衣、电子加工等生产活动,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为引导群众到扶贫车间务工,该区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群众只要有就业意愿,自觉积极参与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证,即可分配到相应的岗位,获得工资报酬。

在政策扶持上,该区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标准,全面落实扶贫车间奖补政策,确保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可以享受一次性奖补、免费技能培训、小额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水电租金补贴、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增强他们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七星关区建设了198个扶贫车间,开发了1.3万个就业扶贫公益专岗,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6万人。

如今,随着扶贫车间释放的巨大红利,越来越多群众从田间地头走进车间当工人,获得可观的收入,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编辑:黄亚雪
编审:
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