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首页 > 贵州 > 正文

林业建设让多彩贵州生态更美!

毕节试验区网讯

“十三五”以来,我省林业发展实现4个全国第一,青山处处披锦绣——

林业建设让多彩贵州生态更美

赫章县平山林场,村民在放牛。(毕节日报记者  韩贤普  摄)

赫章县平山林场。(毕节日报记者 韩贤普 摄)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阵地,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期间,我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林业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突出“扩大资源规模、提高资源质量”两条主线,开展“绿色贵州建设、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林业产业发展倍增”三项行动,完成“造林绿化、森林经营、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四大基本任务,强化林业发展基础和保障体系,加大林业脱贫攻坚力度,构建了功能体系更加完善的“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继《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之后,陆续出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森林扩面、林分提质、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总目标,构建林业发展新格局和森林管护新机制,实现“一筑牢两优化三提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优化林分林种结构、林业空间布局,提升森林火灾等林业灾害防治水平、林业综合效益、林业助推绿色发展能力)的目标。

各级林业系统狠抓落实,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认真筹划开展植树造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工作。“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988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530万亩、中幼林抚育30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7亿立方米,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3378亿元,全面完成“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各项指标。

截至2020年底,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为2985.4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31%,湿地保护率达到51.5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均达到95%,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除治率达100%,全面完成“十三五”森林资源保护各项指标。

此外,我省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9个市(州)林业局全部保留,县级单独设立林业局的占78.5%。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后,率先出台《贵州省国有林场条例》,全省105个国有林场改革通过国家验收,评价为优。持续深化林权配套改革,抵押贷款、森林综合保险、林木收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先后出台《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贵州古茶树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提高了依法治林水平。

金海湖(韩贤普摄)

金海湖。(毕节日报记者 韩贤普 摄)

大地山川绿起来

2016年,52%;2017年,55.3%;2018年,57%;2019年,58.5%;2020年,60%以上……

这,是贵州的森林覆盖率。

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是贵州强力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心和成效。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面临全国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生态环境问题,又面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仍较突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特殊问题;既面临加快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又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镇发展和农业生态空间布局亟待优化的严峻挑战。

因此,造林添绿,不仅是贵州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坚持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颁布实施《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

破题用地不足。全省划定9条林业生态红线,严把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关。贵阳市,划定11条林业生态红线,严把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关,出台《贵阳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占一补一”实施方案》,既守住林业生态红线这条底线,又兼顾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破题资金不足。积极探索“先建后补”制度,在保证政策补助资金全部兑现给农户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造林绿化并先行垫资,验收合格后,种苗与造林补助资金再兑现给实施主体,确保栽得下、管得好、能成林。

破题人力不足。每年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已成为传统,有效带动了全省上下广泛参与。开展“e绿黔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75亿株。威宁自治县探索“造林专业合作社+护林员”模式进行造林管护,建立科学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浮动奖惩机制,全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57个,带动贫困劳动力1018人加入造林合作社。

破题技术不足。2017年,印发了《贵州省林业科技“百千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试行)》,先后成立了贵州省林业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湿地保护、森林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古树名木大树、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查、特色林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等专家库,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开发“贵州省国土绿化挂图作战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可视化调度和一张图管理,确保将工程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铜仁市万山区,组建区级营造林技术专家组,每个造林片区明确两名以上技术员,为造林主体提供“一对一”全程技术指导。建成营造林技术培训基地,对造林主体、农户和生态护林员开展油茶、枣子等栽培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一线技术力量和人员素质。

这些探索和实践,让贵州种下的每一棵树,都扎下了深深的根,让贵州大地山川绿起来,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赫章水塘堡镇水塘村,湖光山色中掩映着通组公路。(毕节日报记者  韩贤普  摄)

赫章水塘堡镇水塘村,湖光山色中掩映着通组公路。(毕节日报记者 韩贤普 摄)

保护体系建起来

毁林容易造林难,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乱砍滥伐、违法占用林地……发生任何一起事故,都会造成难以预计的生态损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即使恢复,也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因此加强保护是重点任务,“十三五”以来,贵州着力完善保护体系,不让绿色减少一寸。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要重点“守”。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省世界自然遗产地达到4处,居全国前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11处。2020年我省全面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完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的编制和上报,对全省自然保护地内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资源进行了科学处置和严格保护,基本把全省保护地空缺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

整合优化后,全省自然保护地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划尽划”,覆盖了贵州重要和典型的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全省自然保护地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有力促进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要全力“防”。

以大数据为支撑,运用卫星遥感、红外监测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立体动态监测体系,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管。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组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森林防火体系。深入开展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和检疫执法,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除治。

“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51个基层林业站、36个木材检查站、39个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建设,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289套,实施黎平、草海、梵净山和雷公山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能力提升建设,全面提升了林业基础保障能力和标准化治理水平。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要突出“治”。

认真贯彻落实“禁野令”,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2020年全省协调落实资金1.76亿元,全面完成全省1706家食用野生动物养殖户退出补偿和在养野生动物处置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了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持续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森林督查”“绿剑”“绿盾”等执法专项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乱捕野生动物、乱挖野生植物等损害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体系,全省森林面积稳步提升,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珙桐、银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稳步增加,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建设: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拱拢坪林场金凤湖(韩贤普摄)

毕节市七星关区拱拢坪林场金凤湖。(毕节日报记者 韩贤普 摄)

生态环境美起来

2020年11月18日,历时1个月的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圆满闭幕。作为我国国土绿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展会,绿博会落户贵州以来,全省各级林业系统在全国绿化委、国家林草局悉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参展单位大力支持下,上下一心,协同奋进,确保了绿博园按期建成、绿博会顺利举办。绿博会期间先后举办大小活动1200余场次,吸引省内外嘉宾游客52万余人次。

在绿博园的建设过程中,我省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不搞高强度开发,不挖山、不填湖,充分尊重、巧妙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原生植被,大面积修复废弃矿山矿坑,打造了一心、两带、两环、五区、四大风貌区和十个主题区,园区内56个室外展园,蓝绿交织、山水交融,形成了一幅“诗意人文、山水园林”的桃源梦境,展示了贵州山水林田湖草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在这片有着优美自然风光、深厚文化底蕴、多彩民族特色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国家级亮点工程,对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建设成果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也必将为当地宣传自然文化特色、推介生态旅游资源、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成果巩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带动作用。

让生态环境美起来,除了打造“绿博园”这一标杆式项目外,还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着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贵阳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为擦亮森林城市名片,“十三五”以来,贵阳市启动了“千园之城”建设,着力构建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生态公园体系,全市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660个。截至2020年,贵阳市公园数量累计达到1025个,极大满足了市民追求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积极推动“增绿、保绿、护绿”行动,严格推行“村组干部包片、护林员包山头”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有效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增长。全村森林面积达到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6%,被授予“贵州省森林村寨”荣誉称号,从过去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着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四个层次”的创建活动,让更多的森林上山、进城、上路、进村,“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新建省级森林城市41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3.23%,城乡绿化一体化成效显著。

责任编辑:黎荣
0